不做團購、不要好評,一批餐飲人回歸實價、回歸本質
![]()
出品/職業餐飲網
作者/張鐸
但隨著競爭不斷加劇,團購的另一面也逐漸顯露出來。
有人主動投入價格戰,希望用折扣換來短暫的熱鬧;也有人明知利潤被嚴重壓縮,卻依舊不敢缺席,擔心“缺席即出局”。團購從最初的輔助渠道,逐漸演變為行業的標配動作,并在無形中變成許多餐飲人肩上的沉重枷鎖。
然而,并非所有人都愿意被這種邏輯裹挾。從“很久以前羊肉串”到“米村拌飯”,再到散落在街角的普通小店,一些餐飲人正書寫著另一種答案:不做團購,回歸實價。
01
米村拌飯們的新選擇:
不做團購,選擇更實在的相見
很久以前羊肉串,在大眾點評的banner圖上,沒有擺出勾人食欲的菜品照片,取而代之的,是幾句醒目的文字:“沒有團購、沒有打折,店內就是實價。不做收藏、不做打卡,更不索要評價!
另一張圖更是給出了直白的解釋:為什么不做收藏、打卡?因為拿人家的會手短;為什么沒有團購、打折?因為羊毛終究出在羊身上。

其實,這背后曾有過痛苦的代價。2016年,很久以前遭遇了創業8年來的最大滑鐵盧,連續數月虧損,業績同比下滑至-13%。最終,他們選擇了斷臂自救:徹底砍掉所有打折、促銷與團購。
創始人宋吉曾向職業餐飲網表示,“如果只是重營銷,只能解決創造客戶的問題,不做好體驗一樣還是解決不了復購,真正決定餐廳生死的其實還是復購”!
而在今年的一檔播客中,他的表述更為犀利:
正常打折會傷害品牌。
打折后漲價,會傷害原價顧客。
算計式的打折,更會傷害新顧客。
在他看來,“發心即終點”:當你開始算計顧客的時候,就已經走錯了路。餐廳真正要贏得的,是顧客的長期信任。而這種信任,唯有依靠高品質的產品、真誠的服務,以及在行業中不斷的創新,才能不斷積累并持續獲得。
如果說很久以前羊肉串拒團購,是在經歷滑鐵盧后的斷臂求生,那么米村拌飯的決定,則更像是一場經過長時間慎重思考后的主動選擇。
近日,米村拌飯在社交平臺發布了一則聲明,標題直白:“致想念米村團購的你。”在這份聲明中,品牌用頗為鄭重的語氣寫道:
“經過11個月的慎重考量,我們決定告別團購,選擇更實在的相見。”
同時進一步明確:在米村的門店內,不團購、不求打卡、不引導收藏、不索要好評。
“吃多少、點多少,想吃什么就點什么,愿你在餐廳的每一頓都隨心自在!

從燒烤連鎖到快餐連鎖,這兩家品牌在不同語境下,卻做出了同樣的選擇:拒絕團購。它們的姿態,已然在喧囂的團購價格戰之外,點亮了另一條可能的路徑。
02
三個小店的故事
不做團購的日常
散落在城市街角的小店,更直接感受著行業團購內卷帶來的壓力和代價。即便如此,他們依然選擇不做團購,堅持走自己的路。
1、“折扣和比價綁架了顧客的注意力”
在重慶,一位燒肉店老板直言:“我們的性價比已經夠高了,就沒有理由再上團購!
對他來說,開這家店本就帶著很多個人色彩。他希望客人進店后,坐下點餐、開烤、干飯,一切水到渠成,而不是先掏出手機去比價。
“吃飯本來就是一件開心的事!彼麛傞_手說,“如果顧客的注意力全被折扣和比價綁架了,我們做的肉再好吃,也沒意義。”
于是,他選擇堅守實價,不做團購、不卷折扣!拔覀円糇〉模窃敢獬院玫娜耍皇侵粊磙堆蛎娜!
2、“為了團購硬壓價格,最后犧牲的是品質!
在廣東的一家社區漢堡店,主理人坦言:“別人給我提意見,我都會嘗試聽聽看試試看;唯獨在同行前輩問我,為什么不做外賣、為什么沒有團購時,我特別堅持。”
原因其實很簡單:店里只有三到四個員工,本就是一家小小的社區漢堡店。菜單上只賣漢堡,沒有其他餐品去“拼團”湊折扣,也不可能砍出四折、五折的價格。
“如果為了團購硬壓價格,最后犧牲的只能是品質!
他更愿意守住現做、多汁的漢堡,用手里的鐵板和爐火去贏得顧客的好評!皥F購不適合我們,我們要靠的,是一口真實的味道!
3、“我不想靠虛假的折扣活下去”
在杭州,另一位燒烤店老板的態度更為直接。他至今都不理解平臺上的低價團購邏輯。
“先把菜價抬高,再打一折兩折,看似優惠,結果顧客到手發現分量和宣傳不符,反手就給差評——這不是惡性循環嗎?”
如果要配合團購,他的菜品價格必須上調10~20元,團購價才能“顯得便宜”。但這樣真的能讓顧客滿意嗎?他搖頭說:“我不想靠虛假的折扣活下去!
他們的理由各不相同:有人守住體驗,有人出于現實,有人拒絕算計。
但共同的決定只有一個——把餐飲的本質拉回最簡單的一件事:一頓飯的真實價值。
03
團購的雙刃劍
好工具,壞依賴
團購的確是一個好工具。它曾幫助許多餐廳度過冷清期,也讓新店能夠迅速曝光,把線上流量引到線下餐桌。對于不少商家而言,團購在拉新、導流、提升知名度方面,確實起到過實打實的作用。
然而,任何工具一旦被過度依賴,就會暴露出問題。當團購從“輔助渠道”變成“標配動作”,從“短期補充”演變為“長期依賴”,它帶來的副作用也開始浮出水面。
1、生意賬算不過來
在高房租、高人工的背景下,餐飲毛利本就有限。上團購后,流水數字看上去漂亮,但經營者往往陷入“越忙越虧”的困境。
團購的成本,不只是平臺扣點和折扣。還有大量的隱性消耗:
商家每天都要按照平臺的規則作答,像是在應付一張無休止的考卷。核銷、退單、對賬,占據了本不寬裕的人力和精力。
甚至連“五星好評”都成了KPI,服務員不得不頻繁提醒顧客“打卡、收藏、點贊”,結果是餐飲體驗被異化。
團購確實能帶來流量,但這種流量背后,往往意味著利潤被稀釋、團隊被消耗、服務變得機械。對很多商家來說,這已經不是一筆能算得過來的生意。
2、顧客信任被撕裂
團購不僅壓縮了利潤,還傷害了商家與顧客之間最脆弱的信任。
價格錨定是第一道傷害。團購固化了“最低價”的心智,讓正價消費顯得“不劃算”。顧客開始習慣等待活動,或只在低價時光顧,久而久之,餐廳失去了真實的定價權。
餐飲的生意,本應是用一道菜、一份體驗換取長期關系。但“算計式套餐”不斷侵蝕這層信任:
有的分量不足,逼顧客加單;有的過度堆料,只為博取好評;有的先抬價再打折,制造出偽裝的優惠;還有的通過捆綁組合,把客單價拉得更高!櫩瓦M店時以為占了便宜,離開時卻往往覺得被套路。
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明白——羊毛終究出在羊身上。相比復雜的優惠邏輯,他們更希望獲得簡單直接的就餐體驗:不必提前買券,不必反復比價,只需走進店里,點餐、吃飯。
對這部分顧客來說,“實價即安心”,正逐漸成為新的消費理由。
職業餐飲網小結:
團購無疑是一個好工具,許多商家依舊需要它帶來的流量與曝光。但當它從“助力生意”的手段,變成無法繞開的枷鎖時,問題也就隨之而來。
一批餐飲人主動拒絕團購,回歸真實定價與現場體驗。他們選擇不再依賴折扣吸引顧客,而是用產品和服務本身來贏得信任。
團購不是救命稻草,也不是毒藥,它更像是一道選擇題。在流量焦慮和經營壓力的雙重夾擊下,每一位餐飲人都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答案。

發表評論
登錄 | 注冊